深秋的AYX·爱游戏北京,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击剑馆内,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在一群平均身高超过一米八的选手中,14岁的姜鑫瑞并不算显眼——直到他戴上护面,持剑行礼,刹那间,少年眼中燃起火光,弓步如离弦之箭,剑尖精准刺中靶心。
“准备——开始!”裁判口令刚落,姜鑫瑞迅速向前踏步,面对比他年长五岁的对手,他连续三个假动作骗过对方防守,剑尖如毒蛇般钻过缝隙,指示灯亮起——得分!
这是全国少年击剑锦标赛的决赛现场,记分牌定格在15:13,姜鑫瑞摘下面罩,汗珠顺着稚嫩的脸颊滑落,却掩不住眼中的光芒。
“每场比赛都让我更相信自己。”赛后接受采访时,这位刚夺得U14组男子花剑冠军的少年如是说。
初识击剑:从胆怯到着迷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七岁,那个周末,父亲带他参观击剑俱乐部,原本只是抱着“让孩子试试”的心态。
“第一次握剑,手都在抖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但当我穿上防护服,拿起那把剑,突然感觉自己变成了佐罗。”
启蒙教练李振华对这个瘦小男孩的第一印象格外深刻:“其他孩子都在嬉笑打闹,只有鑫瑞盯着场上的选手,眼睛一眨不眨,我问他怕不怕,他小声说‘怕’,但紧接着又说‘想学’。”
起初的训练充满挑战,姜鑫瑞的协调性并不出众,基本步伐学了整整两周,同批学员中,他进步最慢。
“但我从没听他抱怨过。”李教练说,“每次训练结束,他都会多留半小时,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动作,我问他为什么,他说‘我在和昨天的自己比赛’。”
九岁那年,姜鑫瑞首次参加市级比赛,结果惨败——0:5,一局未胜。
“那天回家路上,他一言不发。”父亲姜建军回忆,“但第二天清晨,我发现他已经在院子里练习步伐,他说:‘爸爸,我找到输的原因了。’”
突破瓶颈:场上只能靠自己
转折发生在姜鑫瑞十一岁那年。
省队选拔赛前一个月,他在训练中扭伤脚踝,医生建议休息四周,这意味着他将错过选拔。
“我哭了整整一晚。”姜鑫瑞坦言,“不是因为疼,而是因为不能参赛。”

第二天,他拖着肿痛的脚踝找到教练:“我不能练步伐,但可以练手上动作。”
接下来的训练课上出现了这样一幕:其他队员在剑道上奔跑跳跃,姜鑫瑞则坐在轮椅上,对着靶子练习刺击,上千次的重复让他的右臂肿得老高,但出剑速度却提升了0.1秒——这在击剑比赛中,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选拔赛当天,姜鑫瑞的脚踝仍未痊愈,上场前,父亲欲言又止,他抢先开口:“爸爸,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
那场比赛,他拖着一条几乎无法发力的腿,凭借精准的剑术连克三名强敌,成功入选省青训队。
“从那以后,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。”姜鑫瑞说,“伤痛、压力、恐惧,这些都必须自己面对,击剑是项孤独的运动,站在剑道上时,你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。”
省队教练陈志刚对姜鑫瑞的评价是:“他的技术或许不是最出色的,但他的比赛气质非常特别,越是关键分,他越冷静,这种特质,是教不出来的。”

淬炼成钢:比赛铸就自信
去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,是姜鑫瑞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。
半决赛对阵卫冕冠军,他在10:14落后的绝境下连追五分,最终逆转取胜,决定胜负的那一剑,他的假动作骗过了现场所有观众——包括对手。
“那一刻,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声。”姜鑫瑞描述当时的情景,“但我没有慌乱,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判断,比赛让我明白,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,是通过一次次挑战积累的。”
这场胜利不仅为他带来了首个全国冠军头衔,更让他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。
在国家队,姜鑫瑞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,第一次队内对抗,他被老队员打得毫无还手之力。
“0:5,比第一次参赛还惨。”他笑道,“但这次我没有沮丧,反而很兴奋,因为我知道,在这里的每一场比赛,都能让我变得更强。”
数据印证了他的进步:入队三个月,他的胜率从最初的20%提升到65%,反应速度测试进入全队前三。
“姜鑫瑞最可贵的是他的学习能力。”国家队教练王海滨评价,“每次失利,他都能找到问题并针对性改进,更重要的是,他享受比赛过程,无论输赢,都能从中获得成长。”
平衡之道:剑道内外
脱下击剑服,姜鑫瑞和普通中学生没什么两样,书包上挂着他最喜欢的动漫人物钥匙扣,手机里存着周杰伦的歌,周末会和同学一起打篮球。
“同学们都叫我‘剑客姜’。”他笑着说,“但他们不会因为我是运动员就特别对待,该吵架吵架,该玩闹玩闹,这样挺好。”
学业与训练的双重压力,让他学会了时间管理,每天训练结束后,他会在回程的车上完成作业,晚上则复习功课到十点。
“击剑教会我专注。”姜鑫瑞说,“无论是做题还是比赛,都需要全身心投入,击剑的战术思维对解数学题也有帮助——都需要找到突破口。”
他的书桌上放着《孙子兵法》,书页间满是批注。“击剑不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智慧的博弈。《孙子兵法》中的‘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’,在剑道上同样适用。”
班主任李老师表示:“姜鑫瑞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中上游,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在班上人缘很好,乐于助人,击剑带给他的不仅是奖牌,还有坚韧不拔的品格。”
梦想与责任
问及未来目标,姜鑫瑞毫不犹豫:“我想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。”
这个梦想看似遥远,但并非遥不可及,国家体育总局近期发布的《青少年击剑发展规划》中,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青少年选手的培养力度,像姜鑫瑞这样的苗子,正是重点培养对象。
明年,他将随队出征亚洲少年击剑锦标赛,这将是他的首次国际赛事。
“有点紧张,但更多的是期待。”姜鑫瑞说,“我想看看其他国家的选手有多强,比赛的意义不仅在于胜利,更在于突破自我。”
他的训练日记扉页上写着一句话:“今日之我,胜昨日之我;明日之我,胜今日之我。”
在姜鑫瑞看来,击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:“如果没有击剑,我可能还是个胆小的男孩,是这项运动让我懂得,面对困难时,唯一的出路就是相信自己,勇往直前。”
采访结束时,夜幕已深,姜鑫瑞重新穿上击剑服,走向空无一人的剑道,灯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,金属碰撞声再次响起——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挑战。
剑道如人生,有进攻有防守,有得失有成败,但对这个14岁少年而言,每一次举剑,都是对自我的超越;每一场比赛,都是自信的淬炼,在这条孤独而荣耀的道路上,他正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新一代击剑人的传奇。

    
发布评论